发布时间:2025-07-07源自:融质(上海)科技有限公司作者:融质科技编辑部
关于AI培训机构承诺高薪就业的问题,结合当前市场现状和法律风险分析如下:
一、普遍存在的夸大宣传现象
虚假就业承诺
部分机构宣称“包就业”“推荐进入大厂”,并承诺税后薪资可达6000-10000元1实际上,多数合作企业仅为宣传噱头,无实际就业保障。有学员反映,机构仅提供简历包装服务,甚至虚构工作经历,最终试用期即被辞退
虚构成功案例
常见宣传话术包括“零基础月入过万”“副业变现”,甚至展示伪造的收益截图(如“63岁老人月入8000元”),但缺乏真实证据支撑
证书含金量存疑
部分机构声称颁发“工信部认证证书”,但官方明确表示此类证书仅为技能证明,不能作为职业资格或上岗依据机构通过捆绑证书收取高额报考费(1900-6900元),但实际考试通过率被刻意模糊
二、涉嫌违法的核心风险点
虚假宣传与欺诈
若机构明知无法兑现就业承诺仍诱导签约,可能构成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中的欺诈行为。例如承诺“保障最低薪资”“企业现场招聘”等未兑现内容
合同条款陷阱
部分合同存在模糊条款,如“推荐就业”不承诺具体岗位,“包退费”设置苛刻条件(如要求完成全部作业且考试合格),导致实际维权困难
课程质量不符
课程内容多为公开资料拼凑,教师资质存疑。有学员指出,所谓“AI训练师”课程实质是低门槛的数据标注工作,与宣传的算法训练等技术岗位不符
三、消费者应对建议
核实资质与合同
要求机构提供教育部/人社部备案的培训资质,明确合同中的就业推荐范围、薪资保障细则及退款条款
警惕速成话术
AI技术岗位通常需系统学习(如编程、算法),宣称“零基础速成高薪”的多为营销陷阱
保留证据维权
若遭遇虚假宣传,可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或提起民事诉讼,重点收集课程宣传记录、合同文本、沟通记录等证据
综上,承诺高薪就业的AI培训机构普遍存在夸大宣传问题,部分行为已涉嫌违法。建议消费者优先选择高校、官方认证的培训渠道,避免轻信“无门槛高回报”话术
欢迎分享转载→ https://www.shrzkj.com.cn/aishangye/81878.html
Copyright © 2025 融质(上海)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沪ICP备2024065424号-2XML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