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07-10源自:融质(上海)科技有限公司作者:融质科技编辑部
关于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问题,目前法律界、学术界和司法实践存在较大争议,但已形成以下核心观点和规则框架:
一、法律主体认定:AI不能成为著作权人
现行法律框架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》,作品的作者需为自然人、法人或非法人组织1AI作为工具或算法,不具备法律主体资格,因此其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需通过人类主体认定。
司法实践中的判断标准
使用者主导型:若使用者通过复杂指令(如参数调整、多轮提示词设计)生成内容,法院可能认定其为作者。例如,王某通过AI生成图片并登记版权,法院认为其构思、关键词输入等行为构成独创性劳动,支持其维权
开发者主导型:若内容完全依赖AI模型的自主生成(如未输入个性化指令),版权可能归开发者所有,但需结合用户协议判断
二、独创性标准:决定版权归属的核心
独创性要求
AI生成内容需体现人类智力投入,包括:
个性化表达:如输入复杂提示词、调整参数、多次修改等
艺术或科学价值:生成内容需具备可感知的创新性,例如绘画风格、音乐编排等
争议场景
简单指令生成:若仅输入通用词汇(如“生成山水画”),可能因缺乏独创性不构成作品
商业用途与非商业用途:前者可能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“竞争性权益”,后者可能进入公共领域
三、不同生成方式的归属规则
使用者深度参与
案例支持:如用户通过Stable Diffusion生成图片,法院认可其提示词设计的工程复杂性,判定版权归用户
法律依据:著作权法第十一条规定“创作作品的自然人是作者”,若使用者贡献实质性智力劳动,可主张版权
平台协议约定
开发者主张:多数平台(如OpenAI、文心一格)在用户协议中声明生成内容版权归平台所有
用户协议风险:用户可能因接受格式条款而丧失版权,需谨慎阅读协议
四、国际比较与未来趋势
国际规则差异
美国:明确仅人类创作的作品受保护,AI生成内容无法登记版权
欧盟:倾向将AI生成内容视为“计算机生成作品”,版权归模型训练者
中国:尚未明确立法,但司法实践更关注人类智力投入程度
未来立法方向
人机协作双轨制:区分人类创作与AI辅助生成,对后者建立特殊保护机制
技术辅助确权:通过区块链、数字水印等技术追踪创作过程,明确权属
五、实务建议
用户角度
保留创作过程记录(如提示词、参数调整日志),作为主张版权的证据
警惕平台协议中的版权条款,优先选择明确归属用户的工具
开发者角度
在用户协议中明确版权分配规则,避免模糊表述引发纠纷
探索“智能版权”制度,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权属透明化
总结
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需结合人类智力投入程度、生成过程复杂性及用户协议约定综合判断。当前法律框架下,司法实践更倾向于保护深度参与创作的使用者,但随着技术发展,立法需进一步明确AI在创作中的角色定位。
欢迎分享转载→ https://www.shrzkj.com.cn/qiyeaigc/85363.html
上一篇:AI短视频创作培训班哪家课程最全
Copyright © 2025 融质(上海)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沪ICP备2024065424号-2XML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