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05-17源自:融质(上海)科技有限公司作者:融质科技编辑部
2024年开年,一家专注于医疗AI的科技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的消息,让“AI企业能否上市”的讨论再次成为行业焦点。一边是商汤科技、云从科技等早期AI“四小龙”陆续完成IPO,另一边是部分AI企业因持续亏损、商业化不及预期被交易所问询——AI企业上市,究竟是“水到渠成”还是“道阻且长”?
近年来,AI产业的资本化进程明显提速,这与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密不可分。从政策层面看,“十四五”规划明确将人工智能列为“数字经济核心产业”,科创板、北交所等资本市场改革为“硬科技”企业打开绿色通道,“技术含量”成为上市审核的重要加分项。例如,科创板设置的第五套上市标准(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),就为研发投入高、成长潜力大的AI企业提供了关键机会。
从市场需求看,AI技术正从“实验室”走向“主战场”。根据IDC数据,2023年中国AI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,金融、医疗、制造等行业对AI解决方案的需求年增长率超30%。资本对AI的态度已从“概念追捧”转向“价值挖掘”——2023年A股新增上市企业中,AI相关企业占比达15%,较2020年提升10个百分点,技术落地确定性强的企业更受资本青睐。
尽管政策与市场释放积极信号,但AI企业上市仍面临三大核心挑战。
首当其冲的是持续盈利难题。AI企业普遍存在“高研发、慢变现”的特征:算法训练、算力投入、人才成本占据大部分支出,而客户付费意愿受行业数字化水平限制。以某智能驾驶企业为例,其2021-2023年研发投入累计超40亿元,但同期营收仅覆盖60%的成本,导致净利润连续为负。这类企业在上市审核中常被追问:“技术优势如何转化为持续现金流?”
其次是估值逻辑的争议。传统企业估值多依赖PE(市盈率)、PB(市净率)等指标,但AI企业的价值更多体现在技术壁垒、数据积累和生态布局上。部分投资机构曾以“用户增长”“专利数量”为估值依据,但随着市场回归理性,“商业化落地率”“单客户LTV(生命周期价值)”成为更关键的考核指标。某AI安防企业因To G(政府端)业务占比超70%,被质疑“收入依赖政策订单,市场化能力不足”,最终上市进程受阻。
最后是技术迭代的潜在风险。AI领域技术更新速度极快,大模型、多模态等新技术的出现可能颠覆原有产品体系。若企业过度依赖单一技术路线,可能在上市后短时间内面临“技术过时”的危机。例如,早期专注于图像识别的AI企业,若未及时布局大模型,其产品在复杂场景下的准确率可能被新兴企业超越,导致市场份额下滑。
什么样的AI企业更容易敲开上市之门?结合近年成功案例,“技术硬”+“落地实”的双轮模式是核心逻辑。
一方面,技术壁垒必须“可验证”。上市企业需证明其核心技术具备稀缺性——或是算法精度领先(如医疗影像AI企业的病灶识别准确率超95%),或是算力效率优化(如边缘计算AI芯片的能耗比低于行业均值30%),或是数据壁垒深厚(如积累超10亿条工业设备运行数据的工业AI企业)。这些技术优势需通过专利数量、行业认证(如FDA、NMPA)、头部客户合作案例等“硬指标”量化呈现。
另一方面,商业化能力必须“可复制”。成功上市的AI企业往往已验证“单场景盈利”,并具备“多场景扩展”的能力。例如,某工业AI企业从“钢铁质检”单一场景起步,通过模块化算法快速拓展至“汽车零部件检测”“电子元件缺陷识别”等领域,其标准化产品的毛利率稳定在50%以上,客户复购率超80%。这种“可复制的商业模式”,正是资本市场最看重的“确定性”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近年投资者对AI企业的评估维度正在升级。除了技术与商业化,“生态协同能力”成为新的考察重点。例如,与云计算厂商、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深度合作的AI企业,不仅能获得稳定的算力支持和客户资源,还能通过生态整合降低获客成本。某智能客服AI企业与头部SaaS平台达成深度绑定,其产品随SaaS平台免费触达百万级中小企业,仅增值服务年收入就突破2亿元,这种“生态赋能”模式显著提升了其上市估值。
回到最初的问题:AI企业能上市吗?答案显然是肯定的,但上市不是终点,而是“技术-资本-市场”循环的新起点。对于AI企业而言,只有在保持技术领先的同时,构建可持续的商业化路径,并融入产业生态,才能在资本市场站稳脚跟。未来,随着大模型、AIoT等技术的普及,AI企业的资本化之路或将更宽,但“硬科技+强落地”的核心逻辑,始终是破局的关键。
欢迎分享转载→ https://www.shrzkj.com.cn/qiyeaigc/16643.html
上一篇:ai企业获客系统骗局
下一篇:ai企业类型
Copyright © 2025 融质(上海)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沪ICP备2024065424号-2XML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