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AI商业应用 >

AI生成内容的法律风险规避培训

发布时间:2025-07-10源自:融质(上海)科技有限公司作者:融质科技编辑部

。# AI生成内容的法律风险规避培训方案

一、培训背景与目的

  1. 背景

随着生成式AI(如ChatGPT、AI绘画、AI文案工具)的普及,其在内容创作(文本、图像、视频、声音等)中的应用愈发广泛。然而,AI生成内容的法律风险也日益凸显:

2023年,基于AI的深度伪造欺诈增长30倍(《2024年人工智能安全报告》);

2024年,“奥特曼案”“AI声音侵权案”等多起AI生成内容侵权案件宣判,涉及版权、人格权等多个领域;

国家出台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《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》等法规,加强对AI内容的监管。

  1. 目的

提升参与者对AI生成内容法律风险的认知;

掌握风险规避策略,确保AI内容的合规生成与使用;

了解最新监管要求,适应AI技术发展的法律环境。

二、AI生成内容的主要法律风险解析

结合司法实践与法规要求,AI生成内容的法律风险主要分为以下四类(见表1):

风险类型 具体表现 法律依据 典型案例

版权风险 1. AI生成内容的“独创性”争议(是否属于《著作权法》保护的“作品”);

  1. 训练数据侵犯他人著作权(如未经授权使用小说、图片训练AI);

  2. 生成内容与已有作品实质性相似(如AI生成的“奥特曼”形象与原著作权人作品高度一致)。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》(2020修正)第3条、第11条(“独创性”要求);

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第10条(训练数据合规)。 “奥特曼案”(2024年,广州互联网法院):AI平台生成的奥特曼形象侵犯原著作权人的复制权、改编权、信息网络传播权,被判赔偿。

人格权风险 1. 侵犯姓名权、肖像权(如AI工具未经同意使用他人姓名、肖像生成“AI陪伴者”);

  1. 侵犯声音权(如AI模仿他人声音并商业化使用);

  2. 侵犯名誉权(如AI生成虚假信息诋毁他人)。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990条、第991条(人格权保护);

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第8条(保护个人隐私)。 1. AI声音侵权案(2024年,北京互联网法院):原告声音被AI模仿并用于商业广告,胜诉获赔;

  1. 最高法典型案例:AI软件擅自使用原告姓名、肖像生成“AI陪伴者”,被判侵犯姓名权、肖像权。

数据安全风险 1. 训练数据非法收集(如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个人信息、敏感数据);

  1. 数据泄露与滥用(如AI平台未采取安全措施导致用户数据泄露);

  2. 跨境数据传输违规(如将中国用户数据传输至海外未遵守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)。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第13条(个人信息收集需同意);

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第11条(数据安全保障)。 某AI公司因未经同意收集用户聊天记录训练模型,被监管部门责令整改并罚款(2024年)。

虚假与误导性内容风险 1. 深度伪造(如AI生成逼真的“公众人物配音视频”,内容与事实无关);

  1. 虚假宣传(如AI文案夸大产品效果,误导消费者);

  2. 虚假信息传播(如AI生成谣言,引发社会恐慌)。 《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》第10条(深度合成内容需审核);
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》第4条(禁止虚假广告)。 2024年,某平台AI生成的“名人出轨”视频引发网络热议,平台因未标识AI内容被监管部门约谈。

三、相关法律法规与监管要求

AI生成内容的合规性需遵循以下核心法规(见表2):

法规名称 发布时间 核心要求

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 2023年8月 1. 提供者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保护商业秘密、个人隐私;

  1. 训练数据需合法合规,禁止使用未经授权的作品;

  2. 生成内容需审核,避免违法、侵权。

《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》 2022年11月 1. 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需对输入数据和合成结果进行审核;

  1. 需标识深度合成内容(如“AI生成”);

  2. 禁止生成虚假信息。
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》(2020修正) 2021年6月 1. 作品需具备“独创性”(独立完成+个性化表达);

  1. 未经授权使用他人作品属于侵权。
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》 2021年11月 1. 收集个人信息需取得用户“单独同意”;

  1. 跨境数据传输需经评估并获得批准。

四、法律风险规避的具体策略

针对上述风险,可采取以下可操作的规避措施:

  1. 训练数据合规:从源头控制风险

明确数据来源:优先使用公开授权数据集(如ImageNet、Wikipedia)或自有数据(如企业内部文档、用户同意提供的数据);

审查数据合法性:避免使用未经授权的版权作品(如小说、图片)或敏感个人信息(如身份证号、医疗记录);

遵守跨境数据规定:若需将中国用户数据传输至海外,需进行数据出境安全评估(依据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第38条)。

  1. 内容生成与审核:确保输出合规

设置法律审核机制:AI生成内容后,由法律顾问或合规团队审核,重点检查:

是否侵犯他人版权(如与已有作品实质性相似);

是否包含他人姓名、肖像、商标(需取得授权);

是否存在虚假宣传(如夸大产品效果)。

使用合规AI工具:选择具备法律合规能力的服务商(如提供训练数据来源证明、内容审核功能的AI平台);

避免“AI水文”:网络文学、文案等领域,需检测AI生成的低质量内容(如阅文集团的“AI水文”检测系统)。

  1. 人格权与知识产权保护:获得授权是关键

使用他人权利需授权:若AI生成内容涉及他人姓名、肖像、商标、著作权等,需提前取得权利人书面同意;

原创性检测:使用AI内容原创性工具(如Turnitin、知网AI检测),确保生成内容与已有作品无实质性相似;

保留创作痕迹:记录AI生成内容的提示词、修改过程(如ChatGPT的对话历史),证明用户的“独创性贡献”(若涉及著作权纠纷,可作为证据)。

  1. 虚假内容防范:技术与标识结合

技术标识:对AI生成内容添加数字水印、时间戳(如抖音的“疑似AI生成”标签),便于用户识别;

真实性验证: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内容(如新闻、医疗信息),需通过权威机构验证(如引用官方数据、专家意见);

禁止违规内容:平台需明确“红线”(如禁止生成违法、侵权、欺诈内容),并采取删除、封号等措施。

  1. 用户与团队教育:提升合规意识

团队培训:开展AI法律风险专项培训(如盐城市科创中心举办的“生成式AI法律风险讲座”),覆盖:

AI生成内容的风险点;

合规流程(如数据审核、内容审核);

最新法规要求(如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)。

用户教育:通过平台提示、科普文章教育用户识别AI生成内容(如小红书的“AI内容自主声明”功能),增强信息素养;

投诉举报机制:鼓励用户投诉违规AI内容(如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第16条,用户有权向主管部门举报)。

五、案例分析与互动环节

  1. 案例讨论

案例1:“奥特曼案”:AI平台生成的奥特曼形象与原著作权人作品高度相似,被判侵权。请讨论:AI平台应如何规避此类风险?

案例2:AI声音侵权案:原告声音被AI模仿并用于商业广告,胜诉获赔。请讨论:企业使用AI生成声音时,应注意哪些事项?

案例3:深度伪造视频事件:某平台AI生成的“名人出轨”视频引发网络热议,平台因未标识AI内容被约谈。请讨论:平台应如何完善AI内容标识机制?

  1. 互动练习

练习1:给定一段AI生成的文案,要求参与者识别其中的版权风险(如是否使用了他人的商标、是否与已有作品相似);

练习2:模拟AI生成内容的法律审核流程,让参与者扮演法律顾问,审核一段AI生成的广告文案(重点检查虚假宣传、商标侵权)。

六、总结与展望

  1. 总结

AI生成内容的法律风险主要涉及版权、人格权、数据安全、虚假信息,规避风险的核心是:

合规数据(从源头控制训练数据的合法性);

严格审核(对生成内容进行法律审查);

技术标识(让用户识别AI内容);

教育培训(提升团队与用户的合规意识)。

  1. 展望

法规完善:国家将出台《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》等细则,进一步明确AI内容的标识要求;

技术发展:AI内容检测、数字水印等技术将更加成熟,帮助企业更高效地规避风险;

行业自律:AI企业将建立行业合规标准(如训练数据来源规范、内容审核流程),推动行业健康发展。

七、培训资料与参考

法规文件: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《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》《著作权法》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;

案例资料:“奥特曼案”判决书、AI声音侵权案判决书、最高法典型案例;

工具推荐:AI内容原创性检测工具(如Turnitin、知网AI检测)、数字水印工具(如Adobe Express)。

培训时长:建议1-2天(含案例讨论与互动练习)。

培训对象:AI企业产品经理、内容创作者、法律顾问、平台运营人员。

通过本次培训,参与者将系统掌握AI生成内容的法律风险与规避策略,为企业的AI应用提供合规保障,推动AI技术的健康发展。

欢迎分享转载→ https://www.shrzkj.com.cn/aishangye/85362.html

Copyright © 2025 融质(上海)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沪ICP备2024065424号-2XML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