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05-13源自:融质(上海)科技有限公司作者:融质科技编辑部
企业运用AI的第一步,不是追逐热门技术,而是精准定位业务痛点。许多企业因“看到同行用AI”或“想提升科技感”盲目投入,最终因需求模糊导致项目搁置。正确的做法是:从高频、高价值、低复杂度的场景切入,优先解决“影响营收、效率或体验”的核心问题。
明确需求后,企业需要根据自身资源选择技术路径。技术选型的核心逻辑是“匹配需求复杂度”,而非一味追求“技术先进”。
对于需求相对标准化的场景(如智能客服、发票验真、舆情分析),低代码/无代码的通用AI工具是最优解。这类工具(如阿里云的“智能客服机器人”、腾讯云的“文字识别OCR”)已预训练好模型,企业只需上传业务数据微调,即可快速上线。其优势在于成本低(按调用量付费)、周期短(1-3个月落地),适合预算有限、急需验证AI价值的中小企业。
“垃圾数据进,垃圾结果出”——这是AI领域的铁律。即使技术选型正确,若数据质量不达标,模型效果将大打折扣。数据治理是AI落地的隐性核心,需贯穿项目始终。
企业需重点关注三方面:
数据清洗:剔除重复、错误、缺失值(如客户信息中的“年龄-1”“地址乱码”);
数据标注:对非结构化数据(文本、图像、语音)进行标准化标注(如将“用户反馈:快递太慢”标注为“物流服务差评”);
数据安全:遵循《数据安全法》与行业规范(如医疗行业的HIPAA),对敏感信息(客户手机号、财务数据)脱敏处理。
AI项目的落地风险极高(据Gartner统计,60%的企业AI项目因效果未达预期而失败),因此“先试点、再推广”是降低风险的关键策略。
企业应选择1-2个“高价值、低复杂度”的场景作为试点(如客服质检、采购价格预测),控制试点周期(通常3-6个月),并设定可量化的评估指标(如客服质检效率提升30%、采购成本降低5%)。试点过程中,需持续收集业务人员反馈——例如,某制造业企业在试点“设备预测性维护”时,发现一线工人更关注“预警信息的易懂性”而非“准确率”,于是调整模型输出形式(从“概率值”改为“红黄绿预警灯”),最终提升了工具使用率。
企业需构建支撑AI长期发展的“软环境”。一方面,培养或引入“AI+业务”的复合型人才——既懂算法逻辑(如机器学习基础、模型评估指标),又熟悉业务场景(如零售的“促销周期”、制造的“工艺瓶颈”)。这类人才是连接技术与业务的“翻译官”,能避免“技术团队不懂业务”“业务团队不懂技术”的沟通断层。
从明确需求到团队建设,企业运用AI的每一步都需“务实”与“创新”并重。AI不是魔法,而是一种工具——只有将其嵌入真实的业务流程,解决具体的问题,才能释放最大价值。对于尚未启动AI布局的企业而言,现在正是最好的时机:小步尝试、快速验证,用行动代替观望,方能在AI时代抢占先机。
欢迎分享转载→ https://www.shrzkj.com.cn/qiyeaigc/9878.html
Copyright © 2025 融质(上海)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沪ICP备2024065424号-2XML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