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企业AIGC >

AI办公课程中ChatGPT的法律文书生成合规性

发布时间:2025-07-11源自:融质(上海)科技有限公司作者:融质科技编辑部

。# AI办公课程中ChatGPT的法律文书生成合规性分析

在AI办公课程中,ChatGPT生成法律文书是热门应用场景之一,但由于法律文书的规范性、严谨性及权益关联性(直接影响当事人权利义务),其合规性问题需重点关注。结合ChatGPT的技术特性与现有法律法规,以下从核心风险、合规要求、实践指南三方面展开分析:

一、法律文书生成的核心法律风险

ChatGPT生成法律文书的风险源于其技术局限性(如AI幻觉)与法律边界模糊性(如版权、隐私),主要包括:

  1. 虚假信息/AI幻觉风险:导致法律责任

ChatGPT的“人工智能幻觉”(输出看似合理但与事实不符的信息)是最致命的风险。例如:

2023年美国马塔诉阿维安卡公司案(Matav.Avianca, Inc.)中,原告律师使用ChatGPT生成的法律文书包含虚构的司法案例(ChatGPT编造了“从未存在的法院判决”),导致律师及其律所被法院制裁(罚款+强制教育)。

此类风险会直接损害客户权益(如虚假证据导致诉讼失败),并引发律师职业责任纠纷(违反《律师法》关于“勤勉尽责”的要求)。

  1. 版权侵权风险:输入/输出的双重隐患

输入端:若用户向ChatGPT输入受版权保护的材料(如他人的法律文书、论文),可能构成“复制权侵权”(根据《著作权法》第10条);

输出端:ChatGPT生成的内容若与现有作品高度相似(如模仿他人的法律分析框架),可能侵犯原作者的“改编权”或“著作权”;

此外,根据《著作权法》第2条,AI生成内容不属于“人类创作”,无法获得著作权保护,若用户将其用于商业用途(如出售法律文书模板),可能面临“虚假宣传”或“不正当竞争”指控。

  1. 隐私泄露风险:敏感数据的不当处理

ChatGPT的服务条款(OpenAI)规定,用户输入的数据会被用于“模型训练与升级”,且未承诺“绝对不泄露”。若用户输入敏感个人信息(如当事人身份证号、银行账号)或商业秘密(如企业合同草稿),可能违反:

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(第10条: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);

《GDPR》(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,要求“数据最小化”与“用户同意”);

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(第9条:侵犯商业秘密)。

  1. 合规性缺失风险:不符合法律文书的专业标准

法律文书要求“事实准确、法律适用正确、逻辑严谨”,但ChatGPT生成的内容可能存在:

个案适配性不足:无法根据具体案件的特殊情况(如地区法规差异、当事人特殊需求)调整内容;

法律更新滞后:若训练数据未涵盖最新法律法规(如2024年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》),可能导致“法律适用错误”;

格式不规范:如合同缺少“争议解决条款”、起诉状未按法院要求排版,影响文书的法律效力。

二、合规性要求与基本原则

要确保ChatGPT生成法律文书的合规性,需遵循以下核心原则:

  1. 律师职业责任优先:AI是辅助工具,不是替代者

根据《律师法》第3条,律师需对“委托事项的合法性”负责。即使使用ChatGPT,律师仍需:

对生成内容的真实性(如案例是否存在、事实是否准确)进行核查;

对生成内容的合法性(如法律适用是否正确、条款是否符合法规)进行判断;

承担因“未审查”导致的法律责任(如马塔案中的律师制裁)。

  1. 生成内容的全流程审查:“AI生成+人工审核”是必经之路

ChatGPT生成的法律文书不得直接使用,必须经过律师的三级审查:

初级审查:核对事实(如当事人信息、案件时间线)与法律依据(如法规条款是否有效);

中级审查:检查逻辑连贯性(如论据是否支持结论、条款是否自相矛盾);

高级审查:由资深律师或团队确认“文书符合客户需求”与“法律风险可控”。

  1. 数据输入的合规性:“敏感信息零输入”是底线

禁止输入个人敏感信息(如身份证号、手机号、银行账号);

禁止输入商业秘密(如企业核心技术、未公开的合同条款);

若必须输入非敏感数据(如公开的法律法规、案例),需确保数据来源合法(如从官方网站获取)。

  1. 尊重知识产权:“不抄袭、不侵权”是红线

避免使用ChatGPT生成“模仿他人风格”的法律文书(如模仿知名律师的分析框架);

若生成内容包含引用(如法规条款、案例),需注明来源(符合《著作权法》第24条“合理使用”规定);

对于商业用途的生成内容(如出售法律文书模板),需确认其“未侵犯他人著作权”(如通过原创性检测工具核查)。

三、避免风险的实践指南

在AI办公课程中,可通过以下标准化流程确保ChatGPT生成法律文书的合规性:

  1. 流程标准化:建立“需求-输入-生成-审查-确认”闭环

步骤 操作要点 责任主体

需求分析 明确法律文书的类型(如合同、起诉状)、目的(如起诉、谈判)、适用场景(如地区、行业) 律师/课程学员

数据输入 筛选合规数据(如公开法规、客户提供的非敏感信息),避免输入敏感信息 律师/课程学员

生成内容 使用ChatGPT生成初稿,调整参数(如“温度=0.3”降低幻觉概率、“长度=500字”控制内容篇幅) 课程学员

审查修改 律师逐句审查:核对事实、法律依据、逻辑,修改错误内容(如虚假案例、法律适用错误) 律师

最终确认 由资深律师或团队签字确认“文书合规”,并留存审查记录(便于追溯) 资深律师

  1. 工具辅助:利用技术降低风险

使用AI内容检测工具(如OpenAI的“内容审核API”、第三方的“原创性检测工具”)核查生成内容的真实性与版权问题;

使用法律数据库(如“北大法宝”、“威科先行”)核对生成内容中的法律依据(如法规是否有效、案例是否存在)。

  1. 持续学习:关注法规与技术更新

课程中需纳入最新法律法规(如2024年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》、2025年《AI生成内容版权规定》)的培训;

关注ChatGPT的服务条款更新(如OpenAI关于“数据使用”的规定),及时调整使用策略。

结论

在AI办公课程中,ChatGPT生成法律文书的合规性核心是“人机协作”:AI作为“效率工具”,帮助律师节省时间(如生成初稿、检索法规);律师作为“责任主体”,确保文书的真实性、合法性与专业性。通过标准化流程、严格审查、合规数据管理,可有效降低法律风险,实现“AI赋能法律办公”的目标。

参考资料:

2 ChatGPT生成内容是否适合用作法律文书](https://faruo.com/ask/is-the-content-generated-by-chatgpt-suitable-for-use-as-legal-documents.html)

3 ChatGPT生成内容的法律风险有哪些](https://faruo.com/ask/what-are-the-legal-risks-of-chatgpt-generated-content.html)

5 AI合规观察|ChatGPT法律问题研究及合规指引-数据安全及知识产权篇](https://www.163.com/dy/article/I0RTKD6J0519BMQ6.html)

9 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编造法律案例的风险与启示](https://www.toutiao.com/article/7448811975208878619/)

11 如何避免ChatGPT使用中的法律风险](https://faruo.com/ask/how-to-avoid-legal-risks-in-using-chatgpt.html)

欢迎分享转载→ https://www.shrzkj.com.cn/qiyeaigc/86516.html

Copyright © 2025 融质(上海)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沪ICP备2024065424号-2XML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