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05-17源自:融质(上海)科技有限公司作者:融质科技编辑部
某头部母婴品牌曾面临一个典型难题:用户从怀孕到育儿的需求周期短且变化快,但传统调研仅能覆盖“显式需求”(如搜索奶粉、纸尿裤),对“潜在需求”(如孕期营养补充、产后修复课程)的捕捉几乎依赖“运气”。2023年,该品牌引入AI用户意图预测模型,通过整合电商平台浏览记录、社交媒体互动(如关注孕期话题、参与育儿社群)、客服咨询关键词(如“妊娠纹”“堵奶”)等12类数据,构建了覆盖孕期-新生儿-幼儿期的“需求时间轴”。
某国产手机品牌在大促期间曾陷入“投放陷阱”:为抢占流量,同时在12个平台投放信息流广告,但不同平台的用户属性、转化路径差异巨大——短视频平台用户更关注“拍摄效果”,电商平台用户在意“价格优惠”,而社交平台用户倾向“口碑推荐”。过去依赖人工调整素材和预算,往往导致“热门平台超投浪费,潜力平台曝光不足”。2024年,品牌接入AI智能投放系统,通过实时抓取各平台的用户点击、停留时长、咨询率等数据,自动优化素材和预算分配。
传统营销常陷入“效果迷思”:用户可能先刷到短视频广告,再搜索关键词进入官网,最后通过社群优惠券下单——此时,该笔订单应归功于短视频、搜索广告还是社群?某国际美妆集团曾因“归因不清”导致资源错配:投入高的渠道未必贡献转化,而“隐形渠道”(如KOC测评)的价值被低估。2023年,集团引入AI多触点归因模型,通过追踪用户从首次触达(如浏览KOL内容)到最终转化的12个关键节点(点击、加购、咨询、支付),计算每个触点对转化的“影响力权重”。
从“被动响应需求”到“主动预判需求”,从“经验驱动投放”到“数据智能调优”,从“模糊效果归因”到“全链路价值量化”,AI正以“精准、高效、可追溯”的特性,重构企业营销的底层逻辑。这些实战案例证明:AI不是替代营销人的“工具”,而是放大营销人决策力的“智能大脑”——当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,企业不仅能在存量竞争中找到增量空间,更能建立“用户需求-营销动作-效果反馈”的正向循环。
欢迎分享转载→ https://www.shrzkj.com.cn/qiyeaigc/16507.html
Copyright © 2025 融质(上海)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沪ICP备2024065424号-2XML地图